·作者·
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”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(《学而》)
子曰:“人而“不仁,如礼何。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(《八佾》)
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里仁》)
子曰:“君子喻“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(《里仁》)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《里仁》)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”,文胜质则史”。文质彬彬”,然后君子。”(《雍也》)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”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已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"(《泰伯》)
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”,止,吾止也”。譬如平地”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(《子罕》)
子曰:“知”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(《子罕》)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”为仁。一日”克己复礼,天下归“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”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”斯语矣。”(《颜渊》)
子贡问曰:"有一言”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"子曰:"其*想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(《卫灵公》)
子曰:“小子@何莫学夫。(诗)?《诗》可以兴”,可以观”可以群,可以怨”,迩“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(《阳货》)
孔子说:“做一个君子,应当饮食不求饱足,居住不求舒适,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小心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”
孔子说:“做人如果没有仁德,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?做人如果没有仁德,怎么对待音乐呢?”
孔子说:“早晨能够得知真理,即使当晚死去,也没有遗憾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懂得大义,小人只懂得.小利。”
孔子说:“见到贤人,就应该向他学习、看齐;见到不贤的人,就应该自我反省(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)。”
孔子说:“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,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,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这才能成为君子。”
曾子说:“从政的人不可以没有宽容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,因为担子重并且实现的路程遥远。把建设和谐社会做为自己的任务,难道不重吗?一直到死才能停止,难道不远吗?”
孔子说:“好比堆土成山,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,这时停下来,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。又好比平整土地,虽然只倒下一筐土,如果决心继续,还是要自己去干的。”
孔子说:“智慧的人不疑惑,仁德的人不忧愁,勇敢的人不畏惧。”
颜渊问什么是仁。孔子说:“抑制自己,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,就是仁。一旦做到了这些,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。实行仁德要靠自己,难道是靠别人吗?” 颜渊说:“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。”孔子说:“不合礼的事不看,不合礼的事不听,不合礼的事不言,不合礼的事不做。” 颜渊说:“我虽然不聪敏,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。”
子贡问孔子:“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那就是‘恕’吧!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”
孔子说:“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?诗可以激发心志,可以提高观察力,可以培养群体观念,可以学得讽刺方法。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;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,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。”
1、有道:指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。
2、正:匡正,端正。
3、如礼何:怎样对待礼仪制度。
4、道:道理,指真理。
5、喻:通晓,明白。
6、贤:贤人,有贤德的人。
7、齐:看齐。
8、省:反省,检查。
9、文质彬彬(bīn):文质配合适当。
10、弘毅:弘大刚毅。
11、篑(kuì):盛土的筐子。
12、知:智慧。
13、克己复礼:克制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,即合于礼。复礼,归于礼。
14、一言:一个字。言,字。
15、恕:推己及人,即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。
16、小子:指学生们。
17、观:观察力。
18、怨:讽刺。
19、迩(ěr):近。
第一章:一个有道德的人,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。他工作应当勤劳敏捷,谨慎小心,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,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。作为君子,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,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,从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。
第二章: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,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,是人文的基础。所以,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。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,在古代,它也是礼的一部分。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。这里,孔子指出礼、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,没有仁德的人,根本谈不上什么礼、乐的问题。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,它来自固有的道德,是礼乐所由之本。礼讲谦让敬人,乐须八音和谐,无相夺伦。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,则无谦让敬人、和谐无夺等美德,即便行礼奏乐,也不具有实质意义。所以,人而不仁,礼对他有什么用?人而不仁,乐对他有什么用?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,是用不了礼乐的。
第三章: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。真理,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,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。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,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,能掌握自然规律,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,所以“闻道”很重要。领悟了生活的真谛、宇宙中的真理,纵然朝闻夕死,亦会觉得心满意足,不虚此生,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,不得闻道,亦枉然为人。
第四章: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,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,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,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。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。孟子说,鸡叫就起来,孜孜不倦行善的,是舜一类人;鸡叫就起来,孜孜不倦求利的,是跖一类人。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,没有别的,就在利和善之间。
第五章: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内自省”,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,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,不重蹈覆辙。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。学习他人的长处,大多数人都能办到;但发现他人的缺点,并以之反观自身,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。这与“择善而从,择不善而改,意义大体相近。
第六章: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。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。文与质是对立统一、相辅相成的。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,但容易显得粗野。后天习得的文饰,虽然华丽可观,但易流于虚浮。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,是同样重要的,只有文、质双修,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。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,成为中国人“君子”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第七章:所谓社会和谐,是指所有人都相处融洽,想要社会和谐,就必须接受人和人之间的不同,就必须得包容。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想要完成长期性的工作,必须得有恒心。
第八章: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,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,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,都应该是坚持不懈,自觉自愿。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,是十分重要的,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。
第九章:在儒家传统道德中,智、仁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,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,是君子的基本品质。《礼记·中庸》说:“知、仁、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”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,所以不会迷惑。仁者存公心,去私欲,乐天知命,不患得患失,所以不忧虑。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,见义勇为,所以不惧。
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“仁"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。要在生活中行“仁",按孔子的说法,就要克己复礼,加强自我约束。也就是说,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,约束自我的行为。“仁,是用来实践的,不是把“仁,'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“仁'了。 第十章:儒学中的“仁”,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,是实实在在的境界,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。想要做到这一点,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,需要耐得住寂寞。古今成大事者,无不具有“仁,,的真功夫,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,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,最终才获得了成功。
第十一章:“忠恕之道”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,对后代影响很大。孔子把“忠恕之道”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,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。宽厚待人,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,缓和人际关系,从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。
第十二章:这一段夫子还是劝我们好学,真正这是圣贤的秘诀。在这里夫子劝导弟子们要学诗,《诗经》。『子曰:小子何莫学夫诗』。「小子」是孔老夫子称呼他的弟子们,这很亲切的称呼,不是轻视,不是这小子、那小子,小子是就像看自己的儿女一样,儿子一样,称呼他们。「何莫学夫诗」,何莫就是何不,何不去学《诗》?这个夫是语气助词,没有意思的,就是学《诗》。《诗经》,孔老夫子会集的。他会集的标准,《论语》里面也讲了,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:思无邪」,这三个字,这就是会集《诗经》的标准。思是思想,邪是邪恶,思想里头没有邪恶,这就是《诗》的标准。所以读了《诗》之后,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德行、提升智慧、提升学问,当然也能提升知识。所以,《诗》非常重要。儒家十三经、五经都把《诗经》做为其中之一,是必学科目。夫子在这里劝大家学《诗》。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~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,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、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(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)。去世后,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《论语》。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。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,在世时就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其人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,祭祀孔子的“祭孔大典”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