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元稹
/
遣悲怀·其三

遣悲怀·其三

·作者·

元稹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闲坐悲君亦自悲,

百年多是几多时。

邓攸无子寻知命,

潘岳悼亡犹费词。

同穴窅冥何所望,

他生缘会更难期。

惟将终夜常开眼,

报答平生未展眉。

标签:
  • 悼亡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目的
  • 译文

     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,

      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!

     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,

      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。

     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,

      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。

     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,

      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百年:指短促的人生。

    2、邓攸(yōu):西晋人,字伯道,官河西太守。《晋书·邓攸传》载:“永嘉末年战乱中,他舍子保侄,后终无子。”此处借指与韦丛婚后无子。

    3、寻:不久。

    4、潘岳:西晋人,字安仁,妻死,作《悼亡诗三首》。

    5、悼亡:哀悼死者。悼,悲伤。

    6、费词:徒费言词。

    7、同穴:同穴而葬,指夫妻合葬。穴,墓穴。

    8、窅(yǎo)冥:深远难见的样子,形容死后无知。

    9、何所望:有什么指望。望,指死后重聚。

    10、他生:再世,来生。

    11、缘会:指结为夫妇。缘,缘分。会,会合。

    12、期:期待,等待。

    13、未展眉:皱起眉头。指韦丛生前操劳忧虑而心情忧郁。展,开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《遣悲怀》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作品,共三首,本诗为其中第三首。

      该诗因妻子的早逝而慨叹人生的短暂,一死便成永别,抒发没有穷尽的长恨,突出悲怀,深化主题。全诗直抒胸臆,朴素自然,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和娓娓动人的描绘,抒写缠绵哀痛的真情,是古代悼亡诗中的佳作。

      首句“闲坐悲君亦自悲”,承上启下。以“悲君”总括上两首,以“自悲”引出下文。由妻子的早逝,想到了人寿的有限。人生百年,也没有多长时间。诗中引用了邓攸、潘岳两个典故。邓攸心地如此善良,却终身无子,这就是命运的安排。潘岳《悼亡诗》写得再好,对于死者来说,也没有什么意义,等于白费笔墨。诗人以邓攸、潘岳自喻,故作达观无谓之词,却透露出无子、丧妻的深沉悲哀。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,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。但是,再冷静思量: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,更是难以指望的,因而更为绝望:死者已矣,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!诗情愈转愈悲,不能自已,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:“惟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”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: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,要以终夜“开眼”来报答你的“平生未展眉”。真是痴情缠绵,哀痛欲绝。

      《遣悲怀三首》,一个“悲”字,贯穿始终。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,滚滚向前,逐首推进。前两首悲对方,从生前写到身后;末一首悲自己,从现在写到将来。全篇都用“昵昵儿女语”的亲昵调子吟唱,字字出于肺腑。作者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、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,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。在取材上,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,事情虽小,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。叙事叙得实,写情写得真,写出了作者的至情至性,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佳作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望洞庭
    · · 刘禹锡
    七言绝句

    湖光秋月两相和,

    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    遥望洞庭山水翠,

    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  • 清明
    · · 杜牧
    七言绝句

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,

    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    借问酒家何处有?

    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  • 念奴娇·赤壁怀古
    · · 苏轼

    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
    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
    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
    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
    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
    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
    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
    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
  • 悯农
    · · 李绅

    春种一粒粟,

    秋收万颗子。

    四海无闲田,

    农夫犹饿死。

  • 梅花
    · · 王安石
    五言绝句

    墙角数枝梅,

    凌寒独自开。

    遥知不是雪,

    为有暗香来。

元稹

1033篇诗词

元稹(779年—831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河南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唐朝大臣、文学家。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(一说十五)世孙。元稹少有才名。贞元九年(793年)明经及第,授左拾遗,进入河中幕府,擢校书郎,迁监察御史。一度拜相,在李逢吉策划下,出任同州刺史,入为尚书右丞。太和四年(830年),出任武昌军节度使。太和五年(831年)去世,时年五十三,追赠尚书右仆射。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,结为终生诗友,同倡新乐府运动,共创“元和体”,世称“元白”。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、王建的影响,“新题乐府”直接缘于李绅。有《元氏长庆集》传世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一百卷。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。

蜀ICP备16012350号-3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四川云图信息 400-028-03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