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杜甫
/
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

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

·作者·

杜甫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,夔府别驾元持宅,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,壮其蔚跂,问其所师,曰:“余公孙大娘弟子也。” 开元五载,余尚童稚,记于郾城观公孙氏,舞剑器浑脱,浏漓顿挫,独出冠时,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,晓是舞者,圣文神武皇帝初,公孙一人而已。玉貌锦衣,况余白首,今兹弟子,亦非盛颜。既辨其由来,知波澜莫二,抚事慷慨,聊为《剑器行》。昔者吴人张旭,善草书帖,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,自此草书长进,豪荡感激,即公孙可知矣。

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

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

㸌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

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

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。

临颍美人在白帝,妙舞此曲神扬扬。

与余问答既有以,感时抚事增惋伤。

先帝侍女八千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

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

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余姿映寒日。

金粟堆前木已拱,瞿唐石城草萧瑟。

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

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。

标签: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咏史
  • 人物
  • 目的
  • 妇女
  • 舞蹈
  • 译文

     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,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,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,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,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?她说:“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”。玄宗开元五年,我还年幼,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《剑器》和《浑脱》舞,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,超群出众,当代第一,从皇宫内的宜春、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,懂得此舞的,在唐玄宗初年,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。当年她服饰华美,容貌漂亮,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,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,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。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,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,抚今追昔,心中无限感慨,姑且写了《剑器行》这首诗。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,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,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《西河剑器》舞,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,豪放激扬,放荡不羁,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。

     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,名叫公孙大娘,每当她跳起剑舞来,就要轰动四方。

      观看人群多如山,心惊魄动脸变色,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,起伏震荡。

      剑光璀灿夺目,有如后羿射落九日, 舞姿矫健敏捷,恰似天神驾龙飞翔,

     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,令人屏息,收舞时平静,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。

     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,都已逝去,到了晚年,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。

     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,在白帝城表演,她和此曲起舞,精妙无比神采飞扬。

      她和我谈论好久,关于剑舞的来由,我忆昔抚今,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。

     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,约有八千人,剑器舞姿数第一的,只有公孙大娘。

      五十年的光阴,真好比翻一下手掌,连年战乱烽烟弥漫,朝政昏暗无常。

      那些梨园子弟,一个个地烟消云散,只留李氏的舞姿,掩映冬日的寒光。

     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,已经合抱,瞿塘峡白帝城一带,秋草萧瑟荒凉。

     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,又一曲终了,明月初出乐极生悲,我心中惶惶。

      我这老夫,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, 荒山里迈步艰难,越走就越觉凄伤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公孙大娘: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伎。公孙是其姓,大娘是对年长妇人的敬称。

    2、弟子:徒弟,学生;公孙大娘弟子,即序中所说的李十二娘。

    3、剑器:古舞曲名,属健舞(武舞)之一,舞者为女子,作男子戎装,空手而舞。表现出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武健精神。今有人考证谓执剑而舞。

    4、大历:唐代宗李豫年号(766—779)。大历二年,即年。

    5、别驾:官名,州刺史的佐吏。又唐代都督府属官也有别驾。

    6、元持:人名,生平不详。

    7、临颍:县名,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北。临颍是李十二娘籍贯。

    8、壮:用作动词,有赞赏、钦佩之意。

    9、蔚跂(qí),光彩焕发、姿态矫健的样子。

    10、问其所师:问她的技艺是跟谁所学。师,学习。

    11、开元五载:即公元717年。载,年。

    12、童稚:年幼。开元五年杜甫6岁。

    13、郾(yǎn)城:县名,即今河南省郾城县。公孙氏,即公孙大娘。剑器浑脱,把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舞蹈。浑脱,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健舞。

    14、浏漓(lí)顿挫:流利畅酣而又曲折有致。浏漓,流利飘逸的样子。顿挫,形容舞蹈跌宕起伏,回旋曲折。

    15、独出:特出,超群出众。

    16、冠时:在当时数第一。

    17、高头宜春、梨园二伎坊内人:指供奉宫廷的歌舞女艺人。高头,犹如说“前头”,指在皇帝跟前。宜春,即宜春院。宜春院与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内教授歌舞的处所。伎坊,也称教坊,是教练歌舞的机构。内人,宫中的女伎,也称“前头人”。

    18、洎(jì):及。外供奉舞女,与内人相对而言,指不居宫中,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歌舞艺伎。一本无“舞女”二字。

    19、晓:通晓。

    20、圣文神武皇帝:唐玄宗的尊号,开元二十七年(739)群臣所上。

    21、初:初年。

    22、玉貌:美自如玉的容貌。

    23、锦衣:华美彩色的服饰。

    24、况:何况。

    25、余:我。

    26、白首:白头,指年老。

    27、兹:这个。

    28、匪:同“非”,不是。

    29、盛颜:指年轻时的容貌。

    30、辨:明白,弄清楚。

    31、由来: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。

    32、波澜:比喻事物的起伏变化,这里泛指舞蹈的意态节奏等艺术风格。

    33、莫二,没有两样。

    34、慷慨:情绪激昂,心情激动。

    35、昔者:从前。

    36、数:屡次,多次。

    37、尝:曾经。

    38、西河剑器:剑器舞的一种。

    39、豪荡感激:指书法意态飞动,饱含着激情。感激,激动。

    40、即公孙可知矣:那么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高妙便可想而知了。即,则,那么。

    41、佳人:美人。

    42、动四方:轰动四方。

    43、观者如山:形容观看的人多。

    44、色沮丧:指圈震惊而失色。

    45、之:指公孙大娘的舞蹈。

    46、低昂:一起一伏,表示震动。一说,低昂是偏义复词,取其“低”义。

    47、㸌:闪烁的样子。后羿射九日,上古神话,在尧统治天下的时代,天上有十个太阳一起出来,庄稼草木都晒枯焦了,尧就派后羿去射日,结果射落了其中的九个。

    48、矫:矫捷,形容动作有力而敏捷。

    49、帝:天神。

    50、骖:驾在车两旁的马,这里用作动词;骖龙,犹言驾着龙。

    51、来:指开场。

    52、剑器舞:主要以鼓伴奏,舞前鼓乐喧阗,形成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。鼓声一落,舞者登场,所以说“雷霆收震怒”。

    53、震怒:盛怒,大怒。

    54、罢:结束,指收场。

    55、凝:凝聚,凝固,形容舞蹈结束时静止不动。

    56、绛唇:大红的嘴唇,这里指青年时代的公孙大娘。

    57、珠袖:饰有珍珠的衣袖,借指公孙大娘的舞姿。

    58、寂寞:无声无息,两寂寞,是说人舞俱亡。

    59、传:继承。

    60、芬芳:香气,这里比喻舞艺美妙,不同凡俗。

    61、临颖美人:指李十二娘。

    62、白帝:即白帝城。故址在夔州(今四川奉节城东白帝山上),这里指夔州城。

    63、神扬扬:神彩飞扬。

    64、既有以:即序文中所说“既辨其由来”之意。

    65、以:因由,原委。

    66、时:时局。

    67、事:指往事,即下文所言之事。

    68、惋伤:怅恨悲伤。

    69、先帝:指已故的唐玄宗。

    70、八千人:极言人多,不一定是确数。

    71、初:当初。

    72、五十年间: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(717年)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,到代宗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在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,其间正好是年。

    73、风尘:比喻战乱。

    74、澒(hòng)洞,弥漫无际。

    75、昏:昏暗,比喻国运衰退。

    76、王室:指朝廷。

    77、老夫:杜甫自指。

    78、不知其所往:不知道往哪里去,形容心情迷惘。

    79、茧:通“研”,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,这里用作动词。

    80、转:倒,反。

    81、疾:快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。该诗是作者大历二年(767)在夔州时所作。“剑器”是一种持剑的舞蹈,公孙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,杜甫幼年时,曾在郾城看过她的舞蹈,大历二年又在夔州看见她的弟子李十二娘舞《剑器》,作者回忆开元年间观看卓越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那种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场面,时隔五十年,世事巨变,诗人以兴亡之感,写了这首诗。

      诗序如散文诗,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,并闻其先师,触景生情,抚今思昔,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,赞叹其舞技高超,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。此诗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,又有豪宕感激的动人力量,而前半热闹欢娱场面的渲染与后半乐极哀来的感伤遥相映照,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效果。

      诗的起首八句是回忆儿时所见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情景。诗人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,淋漓畅酣地描绘了公孙大娘精妙绝伦的舞蹈技艺,诗句写得突然而来,忽然而止,笔法之妙,有如七宝楼台,变幻起灭,使人神移目眩,应接不暇。公孙大娘的舞艺自是高超,而诗人如此尽情赞美则又寓有深意。因为大凡一位拥有巨大社会影响的艺术家,往往能象征一个时代。公孙大娘是开元年间极负盛名的舞伎,并且在唐玄宗亲自教授法曲的梨园弟子中名列第一,她自然有资格代表她所生活的那一歌舞繁华的时代。所以在颂扬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美妙诗句里,实际则饱含着诗人对开元盛时的无限眷恋与向往之情。

      “绛唇”以下六句是从公孙大娘人舞俱亡,引出其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,以及她与诗人的对话。写李十二娘舞剑器,用的是侧面虚写的手法,只用“传芬芳”、“神扬扬”轻轻一点,但也有万千气象在内,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公孙大娘的影子。诗人与李十二娘的问答则仅是一笔带过,作为叙事抒情的线索。

      “先帝”以下六句是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,为全诗高潮。诗人说,先帝时期宫廷内外的歌姬舞女就有八千人,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当初名列第一。一晃五十年过去了,铺天盖天的战乱把大唐王朝搅得天昏地暗,使得国运衰退。当初那么多梨园弟子也都在这场浩劫中烟消云散流落民间了,李十二娘虽得公孙真传,颇有其师当年舞技的流风余韵,可惜生不逢时,她的美妙舞姿和徐娘半老的身影,只有在夔州这样的僻陋之地,与冬日残阳余光互相辉映了。“先帝侍女八千人”的夸张,使人想象到当年的国势强大、歌舞繁华的盛时景况;“五十年”前后大起大落的对照,缸现了时代的沧桑巨变,使人感到无限凄凉,无限悲伤;“女乐余姿映寒日”,形容时过境迁,佳人空老,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忆昔伤今的浩叹,令人不忍卒读。

      以上六句重在抚时感事,“金粟堆”以下六句则重在抒发内心的忧伤。由于歌舞的兴衰是和唐玄宗以及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所以诗人又从眼前情景想到已死的唐玄宗,想到国运衰退,想到风雨飘摇的年代中自己的处境。五十年恍若一梦。转瞬之间,玄宗墓木已拱,而自己也流落西南,流落在这个草木萧瑟的夔州小城。过去的一切如同眼下丰盛的筵席和惠管繁弦的歌舞一样,都已经结束了,再也不重来了。这时月亮已从东方升起。诗人联想着往事,被一种乐极哀来的巨大的忧伤与速惘所支配,以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“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”二句把诗人当时忧伤迷惘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。

      此诗艺术表现上,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,又有豪宕感激的动人力量,而前半热闹欢娱场面的渲染与后半乐极哀来的感伤遥相映照,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效果。此诗确是一篇七言歌行中沉雄悲壮的杰作。 [6] 全诗气势雄浑,沉郁悲壮。见《剑器》而伤往事,抚事感慨,大有时序不同,人事蹉跎之感。诗以咏李氏,而思公孙;咏公孙而思先帝,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,慨叹当今衰落之情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书湖阴先生壁
    · · 王安石

    茅檐长扫净无苔,

    花木成畦手自栽。

    一水护田将绿绕,

    两山排闼送青来。

  • 咏鹅
    · · 骆宾王

    鹅,鹅,鹅,

    曲项向天歌。

    白毛浮绿水,

    红掌拨清波。

  • 示儿
    · · 陆游

    死去元知万事空,

    但悲不见九州同。

    王师北定中原日,

    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
  • · · 罗隐
    七言绝句

    不论平地与山尖,

    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
    采得百花成蜜后,

    为谁辛苦为谁甜?

  • 如梦令
    · · 李清照

    常记溪亭日暮,

    沉醉不知归路。

    兴尽晚回舟,

    误入藕花深处。

    争渡,争渡,

    惊起一滩鸥鹭。

杜甫

1676篇诗词
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出生于河南巩县,原籍湖北襄阳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。三十五岁以后,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;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。官场不得志,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潼关失守,杜甫先后辗转多地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杜甫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名作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大历五年(770年)冬,病逝,享年五十九岁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蜀ICP备16012350号-3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四川云图信息 400-028-03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