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杜甫
/
别房太尉墓

别房太尉墓

·作者·

杜甫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他乡复行役,

驻马别孤坟。

近泪无干土,

低空有断云。

对棋陪谢傅,

把剑觅徐君。

唯见林花落,

莺啼送客闻。

标签:
  • 悼亡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情感
  • 目的
  • 忧国忧民
  • 感伤
  • 译文

      我东西漂泊,一再奔走他乡异土,

      今日歇脚阆州,来悼别你的孤坟。

      泪水沾湿了泥土,心情十分悲痛,

      精神恍惚,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。

      当年与你对棋,比你为晋朝谢安,

      而今在你墓前,象季札拜别徐君。

      不堪回首,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,

      离去时,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房太尉:房琯。

    2、复行役:指一再奔走。

    3、近泪无干土: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。

    4、对棋:对奕、下棋。

    5、把剑觅徐君:春秋时吴季札聘晋,路过徐国,心知徐君爱其宝剑,及还,徐君已死,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。意即早已心许。

    6、谢傅:指谢安。以谢安的镇定自若、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,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《别房太尉墓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房太尉即房琯,他在唐玄宗来到四川时拜相,为人比较正直。至德二年(757年),为唐肃宗所贬。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,结果得罪肃宗,几遭刑戮。房琯罢相后,于宝应二年(763年)拜特进、刑部尚书。在路遇疾,卒于阆州。死后赠太尉(见《旧唐书·房琯传》)。两年后杜甫经过阆州,特来看看老友的坟,写下此诗。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和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。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,又一往情深,深沉含蓄。

      “他乡复行役,驻马别孤坟。”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,公事在身,行色匆匆。尽管如此,诗人还是驻马暂留,来到孤坟前,向亡友致哀。先前堂堂宰相之墓,如今已是茕茕“孤坟”,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。

      “近泪无干土,低空有断云。”“无干土”的缘由是“近泪”。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,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。诗人哭墓之哀,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。天低云断,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,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。

      “对棋陪谢傅,把剑觅徐君。”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。《说苑》载:吴季札聘晋过徐国,心知徐君爱其宝剑,等到他回来的时候,徐君已经去世,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。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,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,虽死不忘。这又照应前两联,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。诗篇布局严谨,前后关联十分紧密。

      “唯见林花落,莺啼送客闻。”“唯”字贯两句,意思是,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,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。这两句收尾,显得余韵悠扬不尽。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: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,啼莺送客,也似哀乐阵阵。此时此地,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,只听见这样的声音,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。

      此诗极不易写,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,所以句句都要得体;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,所以句句要有情谊。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,又一往情深,十分切合题旨。

     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,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,事干政局,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,自有难言之苦。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,那深沉的哀痛,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,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池
    · · 杨万里
    七言绝句

    泉眼无声惜细流,

    树阴照水爱晴柔。

    小荷才露尖尖角,

    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
  • 竹枝词
    · · 刘禹锡

    杨柳青青江水平,

    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
    东边日出西边雨,

    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  • 如梦令
    · · 向滈

    谁伴明窗独坐,

    我共影儿两个。

    灯烬欲眠时,

    影也把人抛躲。

    无那,无那,

    好个凄凉的我。

  • 春晓
    · · 孟浩然
    五言绝句

    春眠不觉晓,

    处处闻啼鸟。

    夜来风雨声,

    花落知多少。

  • 寒食
    · · 韩翃
    七言绝句

    春城无处不飞花,

    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
    日暮汉宫传蜡烛,

    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
杜甫

1676篇诗词
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出生于河南巩县,原籍湖北襄阳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。三十五岁以后,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;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。官场不得志,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潼关失守,杜甫先后辗转多地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杜甫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名作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大历五年(770年)冬,病逝,享年五十九岁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蜀ICP备16012350号-3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四川云图信息 400-028-03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