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王应麟
/
人之初

人之初

·作者·

王应麟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人之初,性本善。

性相近,习相远。

苟不教,性乃迁。

教之道,贵以专。

子不学,非所宜。

幼不学,老何为。

玉不琢,不成器。

人不学,不知义。

标签:
  • 小学文言文
  • 哲理
  • 译文

      人出生之初,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。

     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,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,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。

     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。

      为了使人不变坏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。

     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,是很不应该的。

     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,又无知识,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。

      玉不打磨雕刻,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。

      人若是不学习,就不懂得礼仪,不能成才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初:开始,开头。

    2、性:性格,本性。

    3、习:习惯,习性。

    4、苟:如果;假使。

    5、教:教育,指导。

    6、迁:改变。

    7、专:专心致志。

    8、宜:合适,应该。

    9、幼:年幼,小时候。

    10、琢:雕琢。

    11、器:器物,这里指成才。

    12、义:古同“仪”,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这是《三字经》中的前面一部分内容,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,后天教育及时,方法正确,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。

      《三字经》,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。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,《三字经》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。《三字经》取材典范,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天文地理、人伦义理、忠孝节义等等,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“仁,义,诚,敬,孝。”背诵《三字经》的同时,就了解了常识、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,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。 在格式上,三字一句朗朗上口,因其文通俗、顺口、易记等特点,使其与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,合称“三百千”。 [1] 《三字经》与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。《三字经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它短小精悍、琅琅上口,千百年来,家喻户晓。其内容涵盖了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,所谓“熟读《三字经》,可知千古事”。基于历史原因,《三字经》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、艺术瑕疵,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,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书湖阴先生壁
    · · 王安石

    茅檐长扫净无苔,

    花木成畦手自栽。

    一水护田将绿绕,

    两山排闼送青来。

  • 游子吟
    · · 孟郊
    乐府

    慈母手中线,

    游子身上衣。

    临行密密缝,

    意恐迟迟归。

    谁言寸草心,

    报得三春晖。

  • 咏鹅
    · · 骆宾王

    鹅,鹅,鹅,

    曲项向天歌。

    白毛浮绿水,

    红掌拨清波。

  • 凉州词
    · · 王之涣
    乐府

    黄河远上白云间,

   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    羌笛何须怨杨柳,

   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  • 望天门山
    · · 李白
    七言绝句

    天门中断楚江开,

    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    两岸青山相对出,

    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王应麟

南宋

11篇诗词

王应麟(公元1223年~1296年),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,又号厚斋,庆元府鄞县(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)人。南宋著名学者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其博学多才,学宗朱熹,涉猎经史百家、天文地理,熟悉掌故制度,长于考证。南宋灭亡以后,他隐居乡里,闭门谢客,著书立说。传世书法有《著书帖》等。著有《三字经》《困学纪闻》《小学绀珠》《玉海》《通鉴答问》《深宁集》《诗地理考》等。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,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。历官太常寺主簿、通判台州,召为秘书少监、权中书舍人,知徽州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。其为人正直敢言,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、贾似道而遭罢斥,后辞官回乡,专意著书二十年。王应麟与胡三省、黄震并称“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”。其为学宗朱熹,涉猎经史百家、天文地理,熟悉掌故制度,长于考证。一生著述颇富,计有二十余种、六百多卷。所撰《玉海》二百卷,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;考据性笔记《困学纪闻》以考证为特色,居“宋代三大笔记”之首;蒙学著作《三字经》风行700多年,流传海外众多国家,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。

蜀ICP备16012350号-3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四川云图信息 400-028-03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