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杜甫
/
阁夜

阁夜

·作者·

杜甫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岁暮阴阳催短景,

天涯霜雪霁寒宵。

五更鼓角声悲壮,

三峡星河影动摇。

野哭千家闻战伐,

夷歌数处起渔樵。

卧龙跃马终黄土,

人事音书漫寂寥。

标签:
  • 高中古诗
  • 战争
  • 思乡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冬天
  • 情感
  • 场景
  • 季节
  • 译文

      冬天到了,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;

     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。

      天未明时,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,号角声起伏悲壮;

     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。

      战乱的消息传来,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;

      渔人、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。

      (像)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,(无论是贤还是愚)都终归黄土;

     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(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)又算得了什么呢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阴阳:指日月。

    2、短景:指冬季日短。景:通“影”,日光。

    3、霁(jì): 雪停。

    4、五更鼓角:天未明时,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。

    5、三峡:指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

    6、星河:银河,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。

    7、野哭:战乱的消息传来,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。

    8、战伐:崔旰(gàn)之乱。

    9、夷歌: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。夷,指当地少数民族。

    10、卧龙:指诸葛亮。《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徐庶……谓先主曰:‘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。’”。

    11、跃马:指公孙述。字子阳,扶风人。西汉末年,天下大乱,他凭蜀地险要,自立为天子,号“白帝”。这里用晋代左思《蜀都赋》中“公孙跃马而称帝”之意。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,故中提到。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。

    12、人事:指交游。

    13、音书:指亲朋间的慰藉。

    14、漫:徒然、白白的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《阁夜》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。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,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,听到悲壮的鼓角声,因而感慨万千,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,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,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,因作此诗。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,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。

      该诗是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。当时西川崔旰、郭英乂、杨子琳等军阀混战,连年不息。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。而杜甫的好友李白、严武、高适等都先后死去。感时忆旧,他写了这首诗,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。

      全诗写冬夜景色,有伤乱思乡之意。首联点明冬夜寒怆。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。颈联写拂晓所闻。末联写极目武侯、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,层层铺开,步步推进,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。

      开首二句写道:“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”诗歌首先点明时间。上句中的“岁暮”指冬季。“阴阳”指日月。“景”同“影”。“短景”指冬天日短。“天涯”即天边,指夔州。“霁”即天放晴。首句的意思是说,年终一天比一天短。其中,一个“催”字用得很妙,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,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。次句“天涯霜雪霁寒宵”中的“天涯”指夔州,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。意思是说,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,雪光映照下,明朗如昼。诗能见到如此景象,可以说,真是彻夜难眠,感慨万千。

      颔联写道:“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。”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“寒宵”而来,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。“鼓角”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、号角声。“星河”指天河。“三峡”即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夔州在瞿塘峡西口,为三峡的起点。上句“五更鼓角声悲壮”是说,晴朗的夜空,鼓角声格外响亮,黎明时分,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。诗人用“鼓角”、“五更”、“声悲壮”表明了兵戈未息、战争频繁不断。下句“三峡星河影动摇”是说雨后玉宇无尘,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,群星参差,映照峡江,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。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,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。

      颈联写道:“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。”“野哭”即乡野百姓的哭声。“战伐”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。“夷歌”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。“起渔樵”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。上句是说,听到征战的消息,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,哭声传遍四野。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。下句是说,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“ 夷歌”之声。其中,“数处”指不止一起。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。诗人在这一联,用声音来抒发情感,“野哭”、“ 夷歌”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,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      尾联写道:“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”“卧龙”指诸葛亮。“跃马”指公孙述。这里,诗人化用左思《蜀都赋》“公孙跃马而称帝”句,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,诗人运用典故,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。“终黄土”即最终都死去,同归黄土。上句的意思是说,(诗人)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,一世之雄,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。“人事音书”即人情世故。“漫”即随他,不管他。下句的意思是说,人事与音书,都只能任其寂寞了。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,通过对“卧龙跃马终黄土”的描述,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。正如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中所说:“结言贤愚同尽,则目前人事,远地音书,亦付之寂寥而已。”也就是说,象诸葛亮、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,无论他是贤是愚,都烟消云散了。而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,我的寂寥孤独,也就算得了什么。这与《茅屋为秋风破歌》中的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别董大
    · · 高适

    千里黄云白日曛,

    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
    莫愁前路无知己,

    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
  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
    · · 陆游
    七言绝句

    三万里河东入海,

    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
    遗民泪尽胡尘里,

    南望王师又一年。

  • 示儿
    · · 陆游

    死去元知万事空,

    但悲不见九州同。

    王师北定中原日,

    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
  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
    · · 杨万里

    毕竟西湖六月中,

    风光不与四时同。

    接天莲叶无穷碧,

    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
  • 清明
    · · 杜牧
    七言绝句

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,

    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    借问酒家何处有?

    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杜甫

1676篇诗词
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出生于河南巩县,原籍湖北襄阳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。三十五岁以后,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;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。官场不得志,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潼关失守,杜甫先后辗转多地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杜甫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名作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大历五年(770年)冬,病逝,享年五十九岁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蜀ICP备16012350号-3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四川云图信息 400-028-0339